最后,清朝不得不依靠各地团练武装镇压起义。有人认为,白莲教起义属于清朝统治崩溃的前兆。1840年之后,西方列强向清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,例如鸦片战争、甲午战争等等。清朝一败再败,不得不割让大片的国土,支付巨额的赔款,签署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。再加上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,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。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,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清末改革。其中,组建新军属于重头戏。起初,新军分为袁世凯的北洋新军、张之洞的南洋新军。
鉴于在河南彰德会操中,两大新军的出色表现,清朝开始鼓励各省的督抚们建立新军部队。由于张之洞的去世,逐步出现了北洋新军一家独大的局面。截止清朝灭亡之前,北洋新军已经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,也就是后来北洋军阀集团的前身。1911年10月,武昌起义爆发以后,清朝已经焦头烂额。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,而且赋予了一系列大权。与南方完成了谈判以后,袁世凯逼迫清朝皇室让步、宣统小皇帝退位。
最终,袁世凯成为了临时大总统、正式大总统、非常大总统。请注意,作为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,袁世凯的心里也有一个皇帝梦,仅仅是需要一步步实现而已。袁世凯担任非常大总统以后,其实在权力方面已经无限接近于皇帝。非常大总统能够无限期连任,还能指定自己的接班人。但袁世凯并不满足,1915年,袁世凯计划在1916年元旦称帝登基。并且已经拟定了年号、国号,连龙袍都设计好了。那么,袁世凯为何敢称帝呢?俗话说“枪杆子里出政权,”袁世凯敢于称帝,自然是依靠军队做后盾。
根据统计,当时全国的军队,总计分为了30多个师和50多个混成旅。其中,袁世凯的北洋军,直接管理了14个师和17和混成旅,几乎相当于全国总兵力的一半。此外,还有很多军阀属于墙头草,属于袁世凯的半盟友。截止1915年,除了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几个省份之外,其他省份,要么在袁世凯的直接控制下,要么在袁世凯盟友们的控制下。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,袁世凯自然底气十足。
不过,袁世凯的想法错了,而且大错特错。随着清朝的灭亡,各种新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。袁世凯的登基计划,遭到了大规模的反对。就连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几位核心人物,也不赞成袁世凯称帝。在袁世凯宣布称帝以后,先后表示反对。虽然袁世凯的兵力在表面上很多,但大部分都隶属于北洋集团的各个派系,袁世凯能够直接调动的军队数量有限。在护国战争中,袁世凯最终一败涂地。
1916年,袁世凯去世。袁世凯去世以后,由于各方面的原因,再加上北洋集团内部的分裂。全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,形成了一系列军阀集团。其中,北方出现了奉系军阀、晋系军阀、直系军阀、皖系军阀等集团。南方的情况更乱,出现了滇系军阀、粤系军阀、桂系军阀、滇系军阀等集团。四川地区则是内部军阀混战,从而出现了“天下未乱蜀先乱,天下已定蜀未定”的说法。在军阀混战期间,百姓们的日子非常苦。
因为军阀们为了维持军队数量和战争,需要大量的钱粮,钱粮自然需要压榨普通百姓。各地的军阀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苛捐杂税,出现了“租子重,利钱高,各种杂税像牛毛”的说法。有的军阀还会提前征收若干年的赋税,西南地区的军阀更过分。例如四川一个军阀提前征收的赋税,已经征收到了2050年,也就是提前征收了100多年的赋税。关于军阀混战的故事还有很多,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,和大家慢慢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